星期四, 10月 02, 2008

一齣建築師應看的電影:

"Playtime"可謂對現代生活
或再準確點, 對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嬉笑怒罵式的評擊
片中不少荒謬或引人發笑的情節, 都是從建築引起

由巴黎的機場進入城市中
眼不見熟知的巴黎地標
只有一座座大同小異的玻璃幕牆大廈
(那些地標只曾出現在幕場的倒影中)
有趣的是電影曾將同一款式的大廈
放在片中出現過宣傳倫敦或斯德歌爾摩的旅遊海報
正中現代主義的要害

四週一式一樣令人迷失方向的辦工室
擁有面向街道的玻璃外牆
讓室內狀況坦露於路人眼前的住宅
不設實際的餐廳設計
片中出現了很多很多建築師一手造成的奇景

其中一幕長鏡頭中
觀眾"被迫"與主角一起等負責人走過長得要命的走廊來接待他
如要埋怨導演拖延時間
倒不如把芧頭指向設計出那條奪命走廊的人吧

片中不時有對玻璃同時作為物理上與人際上的隔膜的演譯
頗令人拍案叫絕
要留意片中人物無阻暢快地接觸交流的情景
均出現在這類隔膜不存在或倒下時

"Playtime"拍於1967年
當中的思想對大多數現在從事建築設計的人
已成為歷史的教訓
但環視四週
你自然明白
那還是有需要再三提醒大家



導演 Jacques Tati (積葵大地, 我頗喜歡這譯名) 拍完"Playtime"後
元氣大傷
破產之餘又失去片商的信心
原因?
可能係呢齣戲無乜對白吧
都係引用番中一句金句啦
"Do you know what lies at the bottom of the mainstream? Mediocrity."

凡夫俗子呀講緊

星期五, 9月 19, 2008

Richard Wright (1943-2008)


Pink Floyd 中最沉實的一位成員
佢琴音, 柔合了Blues與Jazz的元素
為Pink Floyd音樂建立一種"專屬"的氣氛
佢寫"Us and Them"係我其中一首最愛Pink Floyd作品
佢唱"Astronomy Domine"更加係英倫迷幻經典
佢在音樂上的前衛思維及實驗
不僅對Pink Floyd
甚至對現代音樂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大家記得Roger Waters, David Gilmour 同 Syd Barrett 的同時
亦不應忘記他所帶來的一切

R.I.P.



Pink Floyd 成員視野之廣, 創作意義之深
加上音樂本質的實驗性及氣氛性
當今無人能及


手痕加多句, 呢班友都係讀建築出身......

星期日, 8月 24, 2008

七人一個卜戴倫 - I'm Not There


六個演員, 七個身分
美國音樂人Bob Dylan一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精神層面
以一個獨特方式再次被搬上銀幕

這並不是一齣平常文本式的傳記電影
故事加入了不少奇幻超現實的情節
又用了偽記錄片的橋段
以六個演員代表Bob Dylan不同階段的手法頗特出
適合用於演譯Bob Dylan這種變幻莫測的人物
為每個段落加強個性之餘
亦避免了觀眾因述事時序交疊而產生混亂

六個演員各具風格
個人認為舉手投足最接近大眾所認知的Bob Dylan
是憑此片奪得威尼斯影后的Cate Blanchett
未入場前已期待看她反串男角會是怎樣一回事
哈, Cate一出場的造影可算是最接近原裝正版的一個
加上電影由她交代出Bob Dylan最具爭議的事件
(包括第一次"插電"唱"Maggie's Farm"
對答玄妙的記者會, 在車上接受英國記者的訪問,
以及在演唱會上以一句 "I don't believe in you" 回應觀眾等
這些事件的真實片段我全在Martin Scorsese的No Direction Home中看過)
因此可理解她這次演出特別令人注視的原因
Cate的段落亦運用了較多前衛的場景及玩味的拍攝手法

不能不提的還是Heath Ledger
他交代的是Bob Dylan較鮮為人知的婚姻故事
每次看Heath Ledger都會覺得他是個很有說服力的演員
表現出他對角色的了解
值得叫人一再懷念的演員

電影中很多的對白或獨白都頗有哲理及玄機
值得一再細味
Bob Dylan實在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人物

星期二, 7月 22, 2008

The Dark Knight - 可敬可畏


Heath Ledger飾演的小丑
恐怖之處
不只在於其瘋癲暴行
更是在於其對人心人性的了解及利用
完全將對手甚至觀眾迫向牆角
不用計劃的他幾乎掌握了一切

已經好耐無出現過如此發人深省的blockbuster
具有立體層次的色描寫乃其最成功之處
主題亦不再是天方夜譚包裝的cliche
而是切身到肉的<自我>問題

好多人以為我對呢齣戲無興趣
其實作為Heath Ledger的遺作
加上導演Christopher Nolan掌舵
正常影迷不會忍心錯過

要拍好一齣blockbuster
難度比拍好一齣獨立或(所謂)藝術電影高得多
Christopher Nolan的portfolio似乎會愈來愈豐富精采
只可惜還年青的Heath Ledger亦在此burnt out

Dmitri Shostakovich

一個好頑強作曲家
活在蘇聯鐵幕之內
被史太林惡意抨擊
經歷二戰戰火的洗禮
卻從未倒下
並以音樂對一切作出回應

佢音樂風格頗為極端
樂章時以沉重低迴的低音作伴
帶出絕境的感覺
有時卻出現風趣的編樂
伴以俄羅斯的獨特旋律
情境看似幽默
實情卻是對政治的嘲諷
最經典係 Symphony no.5  4th movement
講係人民被迫在極權之下
表現出生活愉快豐足的荒謬

而家手頭上有佢 Symphony no. 5, no. 7 (Bernstein), no. 10 (Karajan), 同Violin Concerto no.1 (David Oistrakh on violin)
佢風格真係幾自己口味

話時話, 自己近來都幾鐘意俄羅斯classical music
鐘意那種富有民族氣息的旋律
可能同今年睇concert有唔少Russian composers作品有關
感受愈來愈深

星期三, 12月 26, 2007

Christmas Day


只看過智海的 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以為他手筆盡是卡夫卡式的超現實, 官僚和荒謬
原來他近年的作品亦有對當今香港本土現狀作描繪
當中最有共鳴的是表達高樓文化, 壓抑
以及急促生活節奏的兩篇作品<橫豎憂愁>及<疏離>
可惜聖誕日地下阿麥書房休息
否則應該袋住一兩本走



The Graphic Expression: Original Prints and Exhibition Posters 1898-1980 @ HKAC

多位上世紀殿堂級藝術家的版畫作
包括Renoir, Picasso
還有在歐洲時認識到其倆作品的Marc Chagall和Surrealism的Joan Miro
即使媒體不同了, 版畫上仍流露出每位藝術家獨特和顯著的風格
場裏還有一張50年代Le Corbusier的exhibition poster




彭浩翔無聊惡搞之作
但也不要誤會這是一套百分百的爛片
七個瑣碎無聊的故事, 總會有些地方令你產生共鳴或感觸
鄧麗欣加鐘欣桐的一段故事仍可見彭導表現女性情感的特長
片段亦帶點nostalgia感覺
第一段田蕊妮與老公尋求性生活指引以及陳奕迅迫女友口交
爆笑之餘亦有叫人對兩性關係作出反思的地方
其餘四段故事亦見其幽默感及用意
惟其內容的無聊程度實在超出了個人的預期
可以肯定<破事兒>並不是所有人的那杯茶
這令我想起年頭的那部<波叔出城>
惡搞還是有深度真是見人見智

Dhafer Youssef Divine Shadows (3 Nov 2007)


3/11 @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來自北非的前衛音樂
由一個頗國際化的陣容 (突尼西亞 + 印度 + 越南*法國 + 澳洲 + 加拿大)
以中東烏德琴, 印度塔不拉鼓, 加上電結他和四重奏 (violin + viola + cello - 有一段好精彩的 cello solo)
與一把具有大地靈氣的聲音
合奏出結合伊斯蘭傳統音樂, 爵士樂與電子音樂的樂曲
神祕並富有靈性
一次頗特別的音樂體驗

A peaceful night with Daivd Sylvian (27 OCT 2007)


音樂詩人果然寶刀未老
David Sylvian + Steve Jansen 再加另外兩位musician
玩出 Nine Horses, 舊曲與經典medley
第一首 "Wonderful World" 雖帶點不在狀態的感覺
但去到第三首 "World Citizen" 時開始
全場已完全沈醉於其沈寂, 柔和, 雅緻的音樂裡
儘管 Sylvian 的音樂需要靜心欣賞
但自己仍然忍不住跟著唱和喝彩
唯一可惜的是沒有唱出我最愛的 "Nightporter"
and......這場concert似乎在演奏廳演出更合適


不是一場畢生難忘的演唱
但這夜我覺得很舒服, 很平靜

星期三, 8月 22, 2007

The Man From London (倫敦來客)


Bela Tarr 的新作終於出場
電影開始時交代案發經過的一個長鏡頭真的精采
相信那亦是全片中最複雜的一個長鏡
鏡頭的推移與人物和火車的移動配合得很好
配上蕭殺的氣氛和沉重的黑影
又一幅Bela Tarr的簽名作
不過此片並未有如導演之前的作品般帶出甚麼強烈的訊息
其餘長鏡頭的調度屬於水準之內, 可惜似乎沒有特別令人驚嘆的表現
但相比起Bela Tarr以往作品中只建基於利益和慾望上的人物關係
今次卻多了發自真心的愛 (主與女兒) 和關懷 (主與犯人, 探員與犯人妻子)
且看這會否是其將來作品的一些預視

星期日, 8月 19, 2007

Bande a part @ Cine-Art House (available at agnes b. gallery as well)

七十年代, 一個逝去的年代, 一個文化界才華洋溢, 百花齊放的年代。

十位見證過這個「火紅年代」的攝影師,策劃了一個名為 Band a part (取自法國導演高達一套作品的名字, 意為Band of Outsider) 的展覽, 以他們個人的攝影作品將當時 New York Underground 那屬於搖滾樂, 嬉皮士的盛世再次展現於世人前。

展出相片中的人物全是當時極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音樂人和藝術家: Andy Warhol, Patti Smith, David Bowie, Nico, Lou Reed (The Velvet Underground), Mick Jagger (The Rolling Stones), Madonna, Johnny Thunders, Sid Vicious等。

他們之中,有些已年華老去活力不再,有些甚至只能從記憶中回望他們的足跡。幸好還有相片將這一班曾代表「前衛」,「自由放縱」,「有態度」的音樂人在活力和創作力均處於最顛峰的一刻凝固了, 為後世仰慕者留個記錄。在影藝戲院的遺址裏, 望著一個個光輝的剪影, 聽著如David Bowie的Ziggy Stardust等屬於那個年代的音樂,那種對 "good old days" 的 obsession 禁不住爆發出來。



Lou Reed on the left

David Bowie

Sid Vicious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