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25, 2006

The Bicycle Thief (單車竊賊)

四十年代末期的意大利,剛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洗禮,經濟蕭條,百廢待興。當時有不少導演開始以不講究藝術美感的寫實手法拍攝電影,目的在於揭示低下階層的艱苦生活,籍此喚醒觀眾對一眾社會問題的關注,形成了對日後電影創作影響深遠的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運動。要數到新寫實主義的代表作,絕對不能不提由Vittorio De Sica執導的《The Bicycle Thief》(1948)。

失業已久的Ricci獲得新工作,但條件是需要自備一輛單車,Ricci只好將家裏的布製品典當以購買單車。第一個工作天,Ricci懷著歡愉的心情上班去,未來看似充滿希望,但不幸地,單車被無情的竊賊偷去,為了生計,他與兒子Bruno便結伴展開了一段尋車旅程。

《The Bicycle Thief》表面看來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故事,但它所探討的話題其實甚廣,除了社會問題外,更涉及人性、公義、父子情等原素。在精心的情節安排下,《The Bicycle Thief》成為了一部意義深遠的經典之作。

從影片的首十數分鐘,觀眾大概已經可以感受到當時草根階層的生活如何困難。嚴重的失業問題,甫開首已擺在眼前,人群在政府部門外聚集,等的就是一個工作機會,可惜僧多粥少,沒有太多人能如願而返。在旁邊不遠處,一群婦女正在輪候食水,轉眼間再見當鋪外大排長龍,當鋪內更見被典當的布製品被高高地疊起來,人人入不敷支,這就是戰後的艱苦歲月。

一個貧苦的社會裏,治安差可算是意料中事。在罪案堆積如山之時,實在難以寄望警察會為一輛被偷去的單車上心,探員以敷衍的態度對待Ricci單車被偷一事,實屬預料之內。然而對Ricci來說,那輛單車是他全家賴以謀生的工具,失去了它,工作機會亦會隨之而去。別人無從救助,Ricci唯有嘗試自救,但勢孤力弱的他,就是敵不過群眾力量。誰說群眾力量是偉大的?那只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浪漫想象,可憐的小市民,生活就是如此得不到一點保障。

Ricci其實與日常跟我們擦身而過的張三李四並沒有分別,他擁有一般人的情緒,遭受沉重的打擊後,他也有衝動的時刻,找兒子出氣,但他始終善良,還是關愛家人,為安慰兒子甘願付出所有。他曾想過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面對一切,但現實歸現實,一家之主的責任驅使他不能把這一切放低,高級的餐廳,始終不過是一個讓人暫時脫離現實的虛幻樂園,誰也想躲進去喘息一回,但一次毫氣的物質享受後,人還是要重回現實。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讓Ricci跌落最危險的處境,誘惑置於面前,一場良知與慾念之間的掙扎隨即展開。不論是為了生計,還是出於對社會報復的心態,Ricci就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但責任應全放在他身上嗎?一個發生於受環境所壓迫的小人物身上的悲劇,Ricci雖不致落入絕情的結局,但他又能如何找到出路呢?

現實就是這樣殘酷。世上並沒有絕對的好人,世事亦不會兒戲地非黑即白,難為Bruno年紀輕輕就要親眼見證人性的黑暗,看著父親為將來苦惱而吃不下飯,目睹他在一念之差下挺而走險,純真的小孩怎能承受得起這般事實。

我還是把自己從故事抽離一下。《The Bicycle Thief》故事發人深省之餘,鏡頭的運用亦相當出色。長鏡頭、遠鏡及近鏡的分工,使幕前的觀眾除了能以旁觀者的身分由客觀的角度看著事情發展,同時亦能受角色情緒所感染。近來我正閱讀關於寫實電影的書籍,《The Bicycle Thief》剛好是一部非常合適的教材。



連載於光影之下

3 Comments:

At 6:41 上午, Blogger Kobie said...

其實電影令我覺得最迷人之處就是反映真實的一面,以引發或啟發起方式帶領我去思考去聯想或去理解,而大多數的藝術表達都是這樣地進行,從中我們可能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繼而進一步地探索。

我便這樣一步一步地進行對電影歷史的探索。
而新寫實主義電影是極為重要的一段時期,對後來的電影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導演羅羅西里尼對於新寫實電影的發展肯定是重要的一員。我很喜歡第昔加的《單車竊賊》,因為其真實的悲劇力量,導演通多很多細少場景及細節的鋪排,表現了其蘊藏其內在詩意,雨水清洗大,卻洗不掉種種的生活上的煎熬,洗不掉那不公平的現狀,而生存在那時期真的不易, 而 第昔加的另一套新寫實主義電影,《Umberto D.》(風燭淚)亦是我很喜愛的影片之一,因為其真實的悲劇力量,令觀眾很投入年老主人翁的故事 中 ,反映了戰後時期意大利的生活迫人情況,真的很令人動容。
而羅西里尼的杰作《羅馬,不設防城市》亦是不容錯過的 。而《德意志零年》亦對準了戰後的德國,難得一見是柏林戰後真實的城市面貌,整個柏林被催毀了, 而戰爭的苦,不單是苦了被法西斯主義殘害 的國家,苦了的畢竟是無辜的人民,戰爭不僅令人民陷入饑餓及貧困,還使成長中的兒童心理畸形扭曲。主角只是個德國小孩,在困苦的景況下,他如何處置久病不起又無用的父親呢?他自己的命運又如何?此片拍攝於意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全盛時期,對戰爭作出極大的控訴。

史匹堡告訴我們亂世中有英雄,波蘭斯基卻說不要亂世,而羅西里尼更痛斥侵略者是亂世的根源。

導演羅西里尼(1906-1977)對於新寫實主義電影有著其堅持.「他寧可犧牲光滑而追求真實,用普通人代替演員,用實景代替佈景,用即興的創作代替預先編排好的場景,用現實生活代替虛構。」麥斯特在【電影簡史】中這樣評論羅西里尼。直覺、信念、智慧使他的電影真誠及坦白,反法西斯鬥爭的洗禮使他的影片與對社會的責任及良心緊密聯繫,這更突顯了戰爭時期藝術堅強的一面,伸張正義,發人深省,又震撼心靈。

新寫實主義電影的發展由來:
法西斯在二次大戰末日落西山之際,文學與電影興起了一種寫實的趨勢,使意大利電影工作者預見得到一種新電影的來臨。1945年初,墨索里尼遭到處決,意大利終於得到解放了。各行各業的人欲拋棄過去的生活,各政黨組成一個聯合政府,目標在於以自由思想作為新意大利的基礎,電影工作者躍躍欲試地希望為這個被稱為「意大利春天」的時代作見證,新寫實主義終於來臨。

新寫實主義電影的主要特徵:
渴求真實,人們渴望從墨索里尼的「神話」中釋放出來。導演從攝影棚的佈景,把攝影機移到大街小巷,鄉間小路,盡量採取自然光線。少用專業演員。描述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如殘破家園的士兵、失業工人、農民、小孩、為生活苦幹求生的人。簡單清晰的敘事,使觀眾投入及察覺種種一切日常生活之美。長鏡頭的運用,減少導演的主觀性。盡量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拍攝,省略式的情節呈現出互無因果相關的事件,令人無法得知那裡是重要的場面。傾向開放式的結局,更引發觀眾的深思。

而一系列的作品之中,我們仍可看出兩種風格及表達上的分別。羅西里尼是以「觀點」出發,擅於進行哲理的思考和展現廣闊的社會圖景,更偏向悲觀主義的色彩。而第昔加是以「情感」作為出發點,以個別人物的命運來顯現當時的歷史背景。

新寫實主義重要的作品:
第昔加的《孩子在注視我們》、《擦鞋童》、《單車竊賊》和《Umberto D.》(風燭淚),維斯康提的《沉淪》、《大地在波動》,Blasetti 的《雲中四步曲》,還有羅西里尼的《戰後三部曲》,的《羅馬,不設防城市》, 《德意志零年》,《游擊隊》等等。

新寫實主義電影對意大利的影響:
而當新寫實主義電影即將完成其歷史重任之際,意大利出現了擅於描述中產與上層階級的電影創作者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最初他們亦是從事新寫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到了50年代,他們開始以極難理解的複雜性,代替了新寫實主義那顯而易見的鮮明性的敘事方法,為社會寫實及曖昧心理的電影,提供了一道內在心理的深遠模式。

 
At 1:11 上午, Blogger Kenneth Popolo said...

我對電影百般著迷,也是因為電影為我個人的思想帶來很多啟發,可以說電影令我的思考模式改進了不少。

多謝你這個資料豐富的留言。老實說,我還是個年資尚淺的影迷,要學的實在還多,希望將來會有多一點機會與你這般的老手交流學習一下。(也希望自己能搾多點時間去看電影和閱讀相關的書籍 ><)

 
At 12:56 上午, Blogger Kobie said...

甚麼老手生手? 有空到這邊來貼文,聊聊吧!
反正最近都水靜河飛!
http://www.mysimplelife.net/phpBB-2.0.5/phpBB2/index.php

不過近半年我已無時間貼文了,工作實在太忙了.

我們定時會有版聚,上星期才出來了一次.
因為世界杯關係,這次只有14人出席.
我其實也不算是看很多電影,
只因片海無涯!
但電影歷史其實不長也不算短,
概括的發展流派都知一點而已.
我最近在看宗教發展簡史,
真的看到頭都大了,
只因宗教很影響歐洲發展,
亦影響到不同國家電影的發展,
我看了一些前蘇聯的電影,
一些戰後波蘭的電影,
好想知道宗教對他們的影響,
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去探索.......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