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ld (半熟爸爸)
2005年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得主,由比利時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 和 Luc Dardenne 執導的《The Child》(半熟爸爸) 出乎意料地在香港上演,電影節期間錯過此片的我,當然不會再「走寶」吧。Dardenne兄弟以拍攝紀錄片式劇情片聞名,作品風格寫實,題材主要涉及現代都市中常被忽略的低下階層以及圍繞他們而生的社會問題。Dardenne兄弟慣常以非專業演員飾演這群站在社會邊緣的人仕,並多從較人文的角度去觀察這些存在於現實中的社會問題。
《The Child》的拍攝手法仍然一貫地寫實,鏡頭不經任何特別剪接,不加上任何配樂,內容不帶半點偏激煽情,不設畫蛇添足的對白,更沒有強加甚麼道德批判或政治正確的信息,一切均是以不作多餘修飾的畫面直接呈現於觀眾面前。憑藉簡單的電影語言以及實在的演繹,《The Child》已能真實地反映出片中角色的內心困擾。
男主角Bruno乃無業遊民一名,終日以偷和搶維生,並把得手的物品賣出以獲取金錢。其年輕女友Sonia剛誕下一名兒子,Bruno對身為人父一事卻不以為意,更決定將親生兒子賣走,終於惹上一身禍。
電影名為《The Child》,譯名為《半熟爸爸》,兩者均能準確點出故事的重心。「Child」指的除了是Bruno和Sonia的親生兒子外,還有Bruno本人,而「半熟」更直接指出Bruno雖已踏入成人階段,但心智卻仍未見得成熟。Bruno的孩子氣已可從他與Sonia的嘻戲情境而見,但更重要的是,Bruno缺乏成年人應有的責任感。Bruno不曾探望臨盆在即的Sonia,並以冷淡的態度看待兒子,賣仔一事其實有跡可尋。把親生兒子當作死物出賣以換取金錢,將物慾凌架於親情之上,事敗後又把責任推御,Bruno不成熟之餘還似乎帶點「冷血」。
想深一層,Bruno的「冷血」,表面是由於其個人價值觀出了問題,實際上其社會地位及生活質素是一個更重要的影響因素。處於社會低下層的他,對將來彷彿只感到一片空白,因此他眼裏就只有當前的利益,完全沒有長遠的計劃。Bruno認為工作是愚蠢的,賺錢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偷。但每當得手後,他卻很快將錢花費掉,不論是給Sonia買外套還是給自己買煙,總之腦袋裏就沒有為將來作打算的概念。這其實不過是社會低下層普遍認為生活得過且過的心態的一種寫照。
事實上,Bruno也不是完全「冷血」,在片末觀眾便會見識到他有義氣的一面,亦會感受到其悔改之心,畢竟他還是一個有情感的人。問題是,究竟社會能如何幫助這批弱勢社群,以及如何治理一眾社會問題的根源。這也許是導演希望觀眾在電影以外能關注的地方。
最後本人還是忍不住再提《The Child》出色的敘事技巧。就以賣仔和贖仔兩幕為例,販賣人口的黑手一直沒有出現在鏡頭前,畫面只見Bruno身處幽暗的環境,他與黑手相對的位置已深刻表現了他將任人擺布的處境,而過程中Bruno一臉茫然的神情,亦充分表現了其不知所措以及不安的內心感覺。另外結尾Bruno及Sonia相擁痛哭一幕,來得絕不煽情,沒有任何對白,一切悔改及寬恕已盡在不言中,實在是大師級的處理手法。
連載於光影之下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