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03, 2006

The Sun (日之丸)

認識俄羅斯導演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全因為其前作《Russian Ark》。整齣電影以單一個90分鐘不經剪接的鏡頭,帶領觀眾進入如夢幻般美的歷史之旅,對當時剛迷上電影的我來說實在是一次難忘的視覺體驗。適逢蘇古諾 夫的新作《The Sun》於上個月的國際電影節上映,我在百忙中仍堅持抽空觀影,結果當然沒有令我失望。

《The Sun》是蘇古諾夫「獨裁者四部曲」中的第三部,焦點在於表現二次大戰末時的日皇裕仁如何承認戰敗及放棄「神人」的身分。電影本身並不志在探討裕仁在二戰 中應承擔的責任,也沒有交代戰爭的發展進程,它以緩慢的節奏表現裕仁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事項,藉此反映他的為人和思想。在《The Sun》中,裕仁被描繪成一位含蓄拘謹,擁有文化修養卻又天真無知的「大細路」。藉著以長鏡頭捕捉的生活細節,電影逐步向觀眾揭露了裕仁人性化的一面。

影 片初段的氣氛頗為沉重,在燈光暗淡的地堡中,嘴部不時顫動的裕仁在與內閣成員進行的會議中決定投降,並繼續研究海洋生物、作詩寫信,其表情一直頗為木納並 沉重拘謹,卻無礙展現其良好的修養和感性的思想,給人一種不可高攀的感覺。然而, 電影在中段開始再將裕仁的另一面揭開,這位被日本平民視為神人的皇帝,其實都不過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他思念家人,渴望擁有私人空間,觀眾還會發現他原來 收藏了不少西方影星的相片,並對西方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被指神態有如諧星差利卓別靈的裕仁,在片中更鬧出不少有趣的笑話,原本手法悶藝的影片氣氛亦因此輕 鬆起來,令劇院內笑聲此起彼落,實在是意料之外。

話說回來,被當作神人的日皇生活並不好過。片中裕仁的生活其實相當刻板,一切日程 均 需按照隨從的編排進行,無論做甚麼也會被隨從緊貼著,完全缺乏自主及私人空間,那的確不是「凡人」所能接受的生活。難怪被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問及被當作神 的感覺時,裕仁只有無奈地說作為天皇可不是容易的事。放棄神人地位的決定,使他整個人都輕鬆下來。

總括而言,《The Sun》很成功地對裕仁這位歷史人物作出深刻的描寫,風格化地把他活現在銀幕前,唯一可挑剔的地方是片中用以表現戰爭的電腦特技與整片有少許格格不入的感覺。

觀 看此片時,難免會注意編導如何評價裕仁在戰爭中擔當的角色。裕仁曾在片中理性談論日本戰敗的原因,亦否認親自下令偷襲珍珠港,其與希特拉結盟的原因更令人 感到莫名,這或許暗示了其傀儡皇帝的角色。不過這一切在片中都只是輕輕帶過,當然,我們也不會知道那些情節有多少是史實。既然如此,我們倒不如暫時放下歷 史的擔子去欣賞這齣出色的作品。



連載於光影之下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