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head (平頭日記)
導演 Sam Mendes 雖然出生於英國,卻似乎對跟美國有關的題材情有獨鐘,繼《American Beauty》的美國中年小男人以及《Road to Perdition》的30年代芝加哥黑幫後,今次題材轉移到戰場上,劇本改編自一名曾參與90年波斯灣戰爭的前海軍陸戰隊成員的回憶錄,道出其參戰期間百般不同的感受。
《Jarhead》並非一套典型的戰爭片。曾見過有不少人拿《Jarhead》與 (我最愛的) 導演 Stanley Kubrick 1987年的作品《Full Metal Jacket》比較。 的確,電影開端新兵在營房集合的一幕,中段記者替軍人進行訪問的片段,以及那句 "This is my rifle. There are many like it but this one is mine" 都不禁令人想起《Full Metal Jacket》,不過要把兩片相題並論實在不恰當。《Full Metal Jacket》是一齣不折不扣的反戰電影,《Jarhead》卻志不在帶出甚麼政治訊息,連戰鬥場面也提供不多,其主旨在於表達軍人在荒漠中參戰那種痛苦 沉悶的生活。事實上,兩齣電影均有剛才提及的數幕情境,雖然情節相近,但內容的分野已經道出了兩片不同的所在了。
電影的內容頗為真實,一眾角色包括主角在內的士兵以及軍官們的性格並沒有如那些水準平平的戰爭片般被 兒戲地兩極化,撇除一些「講得太白」的對話外,故事整體上尚算表達得自然。而與一般戰爭片不同,編導在主角的軍營生活上著墨最多,他們很成功地如實表現出 軍人那種荒謬、刻板以及苦悶的生活,而後段軍人從遠處看見油田焚燒的景象亦處理得頗出色。最諷刺與無奈的,是主角在接受嚴峻的軍訓後本來胸懷大志,一心要 在戰場上立足,可惜全無用武之地,殺人機器最終不但沒有殺過人,連槍也沒有開過。
《Jarhead》雖然一直強調其本身並無任何政治取向,但戲中部分情節仍然令我感到一絲對美軍的嘲諷。例如軍官向軍人展示伊拉克軍隊使用化武對平民造成 傷害的相片以激發他們殺敵鬥志的一幕,就令我想起美軍在其眾多的軍事行動中,其實一直都有對平民百姓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因此美軍絕對不比它的敵人優越。另一幕軍人在影院觀看 Francis Ford Coppola 以越戰為背景的名作《Apocalypse Now》中,他們為片中美軍攻擊越共軍人歡呼,但其實該情節中有不少無辜的越南婦孺受到波及,而《Apocalypse Now》後段對戰爭的反思,一眾軍人卻無緣看到。
主角雖然一直並不太享受海軍陸戰隊的生活,但他仍然對其充滿歸屬感。究竟這是出於一顆愛國的心,還是那份手足情誼呢?
(順帶一提,《Jarhead》用上了兩首我個人很喜歡的音樂,分別是 Nirvana 的 "Something in the Way" 和 The Doors 的 "Break on Through"。還有,Jake Gyllenhaal 演繹得很出色,很期待他在《Brokeback Mountain》的演出。)
連載於光影之下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