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03, 2006

Munich (慕尼黑)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11名以色列選手在奧運村被一班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挾持,西德警方營救失敗,人質無一生還。Steven Spielberg 新作《Munich》的故事始於這宗慘劇之後。以色列特工組織派出以主角Avner為首的5名特工,目的是要殺死負責策劃這件事件的人,以作報復。

自己一直對 Steven Spielberg 的電影興趣不太大,始終其擅長的高娛樂性商業電影並非自己的那杯茶,唯獨是他以住數套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電影 (《Schindler's List》、《Saving Private Ryan》等) 才能令我對他的功力產生認同。因此,以72年奧運慘劇為背景的《Munich》早已是我本年期待的電影之一。結果它雖未有帶來很大的驚喜,但也沒有令我失望。

《Munich》並不是一齣單單講述特工執行任務的故事,畫面背後的訊息才是電影的中心。電影的主題可歸納為二:家與仇殺。

每一個人,甚至每一種生物都會視家為最重要的財產,他們會盡一切努力給予家庭最好的條件,一旦家園受到威脅,也必然傾力反抗,這是正常不過的本能反應。國家就彷如一個民族的家,是屬於該民族的土地,假若國土被異族侵佔,要忍氣吞聲也實在是一件難事。在《Munich》中,不論是Avner還是巴解分子,在背後推動他們行動的原因其實均只是一個「家」字。Avner接受任務,一方面出於其愛國的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家庭的生計著想;至於那群巴解分子,希臘小屋的一幕對話便直接了當地道出了他們的動機:奪回被猶太人侵佔的家園,即使那只是一片普通不過的土地,並為民族子孫擺脫無根的身分。就是那分對國家民族尊嚴的執著,以及為了家庭的將來,他們均被駒使著,不惜務著犧牲的危險拼死戰鬥。

Avner 的任務是剷除巴解的重要人物,但目標被殺又如何呢?繼任人無窮無盡,一人被殺,另一人立即頂上,屆時問題不但沒有解決,種族間的仇恨也只會積得更深。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並不是如指甲長了便剪掉般的事情,而是牽涉無數人命的殺戮。Avner一直下手堅決,但他在過程中逐漸質疑究竟他們所殺的目標是否真的罪該致死,而Avner的部分手下及後亦有從道德的角度去反思這次的行動,這跟他們在殺掉第一個目標後興奮慶祝的情境有著很大的對比。這類行動在當權者心中似乎是一種審判形式,但他們從何來得足夠的證據和權力去執行審判呢?

另外,《Munich》亦表現了殺手的持續行動對其心理所產生的影響。電影的後段便可見到Avner因擔心被人暗算以致神經緊張,廢寢不安,飽受精神折磨的情況。

Steven Spielberg 今回在氣氛營造上仍有水準表現,緊張的氣氛能由心而出,只是部分文戲中的對白講得太多,缺少了讓觀眾領悟的空間。製作上,角色的衣裝打扮以及場景的處理均成功帶出了七十年代的感覺,令觀眾更有投入感。片初交代人質事件的一幕夾雜著不少當年的新聞片段(包括了已故的美國新聞主播 Peter Jennings),很有置身當時觀看事件進展的味道,唯人質被殺過程穿插在電影中的處理未算得上完善,部分情節交帶得有點混亂。

故事敘述上,《Munich》未必是 Steven Spielberg 最出色的作品,但論到電影背後的意義,《Munich》可算得上是他表達到最多訊息的(其中)一套作品吧。



連載於光影之下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