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13, 2007

Grand Illusion: 如何不以戰爭場景傳達反戰信息


每當傳媒試圖散播反戰信息時,他們大多喜愛加上載有遭受戰火蹂躪的城鎮、殘破不堪的民居、受害者滿佈傷痕的軀體,以及人們痛苦哀傷的神情的相片和影像,以反映戰爭帶來的傷害破壞,引發人們的對戰爭暴力的痛恨和對戰爭受害者的同情心。但曾有不少學者擔心,在這資訊氾濫的年代,當觀眾不停反覆接收這類視象信息時,他們可能會對戰爭暴行變得麻目,產生習以為常的反效果。

當一場戰爭爆發了,反映戰爭的殘酷境像,主要效果實在只是引起大眾的注意和激起他們的同情心,這對避免另一場戰爭的作用卻值得商榷。其實媒體可以由治本的角度出發,由紛爭的根源入手,效用也許更直接。於一九三八年上映的法國電影《Grand Illusion》可被視作其中一個例子。

《Grand Illusion》沒有對戰爭作出直接的描繪,電影中並無戰火連綿,槍林彈雨的場面,它所表現的是戰俘營中來自不同階層,擁有不同國籍,操著不同語言的軍官如何面對當前的局勢。導演尚雷諾亞(Jean Renoir)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戰俘逃獄的故事,指出在人際關係中造成障礙的因素: 階級分歧、語言隔膜、種族矛盾,藉此希望人們對當時紛爭的成因作一反思,避免世界再陷入另一場戰爭中。


階級間的分歧

《Grand Illusion》中的角色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有些是貴族,有些屬於中產階級,有些則屬工人階級。不同階級彼此間所持的成見也許是令分歧存在於他們之間的原因。

電影其中兩位主角便是擁有貴族身分的軍官,他們分別是來自法國的de Boeldieu和來自德國的von Rauffenstein。然而,同樣身為貴族,兩人對階級身分抱有不同的態度。Von Rauffenstein擁有身為貴族的自我優越感,心中看不起身邊的下士,對當時貴族在社會上的地位及影響力逐漸下滑的現象亦感到憂慮無奈。De Boeldieu則較接受身邊較低下的階層,雖然言行習慣會跟他們的有所分別,de Boeldieu仍樂於與他們相處,對貴族地位被取締的現象也逆來順受。這種分別從de Boeldieu願意犧性自己以協助兩名同樣來自法國的低下層人仕Marechal與Rosenthal逃走可作引證。

當然,階級間的分歧是相向的。Marechal曾坦言de Boeldieu那種貴族的拘謹作風令身邊的普通人感到不自在。然而當Marechal知道de Boeldieu願意掩護他與Rosenthal以助他們逃走後,相信他也能將一切成見放下。

貴族為責任(duty)與光榮而參戰,因此de Boeldieu認為在戰爭中死去是貴族的一條「出路」。但對一般軍人來說,他們只是紛爭中一隻一隻的棋子,縱使戰爭對他們毫無意義,也只能任由上級擺布,戰爭的荒謬就是由此以來,因此de Boeldieu也說他們於戰事中犧牲是一場悲劇。

語言築起的隔膜

聖經提及人類本來只說一種語言。其後人類為接近天堂而興建巴別塔(Tower of Babel),觸怒了上帝。為了阻止那建設落成,祂決定將人類的語言變成多種不同的版本,使他們不能再有效地溝通。這種言語上的分別,也進一步加深了不同人種之間的不瞭解。

《Grand Illusion》中的戰俘營內,法國的戰俘和擔當守衛的德國士兵並沒有太多言語上的交流,片中更可見Marechal鬧著玩地模仿德國士兵的口音。語言屬於一個族群其中一種身分認同的象徵,因此可理解Marechal被單獨囚禁時為何會瘋了般叫喊不能呆在沒有法文的地方。

電影裏一眾角色中,只有de Boeldieu、von Rauffenstein和Rosenthal懂得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Von Rauffenstein喜歡以英語跟de Boeldieu交談,他甚至在其餘不懂英語的低下層面前以英語跟de Boeldieu溝通,這除了反映他刻意將其他階級排除於外的用心,亦以當時英語的地位突顯自己的學識之高。可見語言甚至能成為階級間的屏障。

電影中能把操不同語言的人拉在一起的原素有二。第一種是音樂。當Marechal被單獨囚禁時一名德國獄卒為安撫Marechal而送他一個口琴。Marechal即時吹起音樂來,而獄卒亦跟著旋律哼起來,道出了音樂是一種世界共通的語言。而影片在後段亦有進一步顯示音樂有著拉近人們關係的作用:Marechal跟Rosenthal在山路上靠一首歌和好如初;Marechal和Rosenthal跟德國婦人Elsa在平安夜播放樂曲的一幕,更是影片中最和諧的境緻。值得一提的是若音樂是配有歌詞(語言的出現),那麼該一首曲便有機會翻起人的國族意識,這從一眾法國戰俘在得悉傳聞祖國打勝一場戰役而高歌「馬賽進行曲」(法國國歌),事後Marechal因發起戰俘們歌唱而被單獨囚禁一幕可見。

第二種是愛,或由愛衍生出來的關懷。這從Marechal與Elsa的一段關係可見:自他們倆開始親近後,竟學習起對方的語言。引伸出來,當人們抱有互相關懷的態度,為了增進瞭解,他們也許會產生學習對方文化的興趣。

種族間的矛盾

《Grand Illusion》上映之時,法西斯主義正在令整個歐洲處於動盪不安的局勢,其中以希特拉(Adolf Hitler)為首的納粹德國更掀動著反猶太的純種族主義旗號,為世界帶來不能磨滅的傷痕。電影其中一個角色Rosenthal就是猶太人,這可算是一個針對性的安排。Rosenthal來自銀行世家,家境富有,為人卻很慷慨,經常把收到的食物與同一囚室的伙伴分享。能操法語及德語的他,亦間接拉近了Marechal與Elsa之間的距離(Rosenthal向Marechal傳譯Elsa的德文)。刻意將Rosenthal設定為討好的角色,可見導演對反猶太政策的抗議。

電影亦有一幕描述一名黑人戰俘在營內遭受其他人的冷漠對待,當時該黑人將自己的手製作品展示給Marechal與Rosenthal,最後只換來他們的冷淡回應。這一幕頗能反映現實中種族歧視的性質:人們普遍難以完全認同少數族群,而即使身為少數族群的亦可能有輕視其他少數族群的傾向。


《Grand Illusion》並沒有以戰爭造成的破壞折磨製造感染力,它並非只希望觀眾感受戰爭帶來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引領觀眾思索問題的根源。時隔七十年,國籍、階級、種族間的不暸解和矛盾仍然存在於現代社會。美伊戰爭、西方對中東人以及伊斯蘭教徒的顧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電影光碟中載有一段導演尚雷諾亞的談話,他在談話的尾段說:「這是一齣關於人際關係的電影。若我們不把這議題化解,我們只有向這世界說聲再見。」事實證明,問題一日未能化解,紛爭只會接踵而來。



連載於光影之下

標籤: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